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请议定书
课题名称基于幼儿身心特点 加强幼小
衔接教育的实践研究
申请人 缪宏亮 马叶红
所在单位 马杭中心幼儿园
申请日期 2013、1
审批日期
课题名称
|
基于幼儿身心特点 加强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研究
|
起止时间
|
2013年1月——2015年12月
|
||||||||
成果形式
|
1.将相关获奖论文编印成册。
2.将相关幼小衔接系列活动整理成册在全园推广实施。
|
||||||||||
课题组负责人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职称
|
学科
|
工作单位
|
职务
|
||||
缪宏亮
马叶红
|
男
女
|
46
37
|
中高
小高
|
语文
语言
艺术
|
马杭中心小学
马杭中心幼儿园
|
校长
副园长
|
|||||
课题组主要成员
|
姓名
|
职称
|
学科
|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
|||||||
徐亚洁
贺静
吴紫娟
王洁
顾丹莉
吴小丹
王红梅
白舜华
余京艳
邹寒琴
|
中高
中高
幼一
小高
小高
幼一
中高
中高
小高
小高
|
语文
语言
数学
音乐
科学
数学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学
|
具体研究实践
具体研究实践
具体研究实践
具体研究实践
具体研究实践
具体研究实践
具体研究实践
具体研究实践
具体研究实践
具体研究实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
|
|||||||||||
研究背景: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转折点,是教育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义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但又是被不少学校所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形成了“幼小衔接”之间的“坡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联合国有关资料也提出:“儿童要为入小学做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准备。” 这说明幼儿园有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各种衔接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以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学后的“转折期”和“困难期”。
我园将以《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为依据,针对大班幼儿的特点,以及原有的幼小衔接的工作经验和做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帮助大班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与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有机结合,体现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为“幼小衔接”搭设绿色通道,并与小学“学习准备期”主题活动做到有机结合。通过这一课题。旨在通过研究,从习惯、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等诸多方面入手,探索实现幼小衔接的策略和途径,使幼儿园和小学两头教育机构在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上达到充分衔接,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得到衔接,在教育方法上逐渐达到衔接,帮助幼儿顺利渡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为幼儿入学作充分的准备。通过研究,建立幼小双向衔接的意识,互通信息,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幼小衔接工作。
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这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
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
2.理论思考
1.社会学中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存在,交往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没有交往则不能生存,人本身的发展要求社会互动,幼儿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目标规定了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合作,能使学生有效发展,长足进步,优化组合幼小衔接后能产生1+1>2的效果。
2.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论述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独展辉煌的新时代,创新则是新时代的主旋律,知识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素质应从幼儿开始培养。
3.加德纳多元智慧理论
积极开发幼儿各方面潜能,为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研究目标
通过2-3年研究实践,达成如下目标:
1.基于幼儿身心特点,研究建构幼小衔接培养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提高大班幼儿的任务、规则、独立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社会性适应能力,探索一套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及建立起幼小衔接观察评价机制。
2.通过幼小衔接的研究和实践,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过渡中的断层问题,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加强幼小衔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使本园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有较大提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下内容:
1. 结合本园实际设计幼小衔接的整体方案,我们将采用家园密切配合的方法,首先开展调查分析活动,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表》与《家长问卷调查表》等对大班的幼儿分别有哪些不良习惯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本课题幼儿需要克服的不良习惯有哪些。并注重将幼小衔接的活动和日常活动相结合,并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的养成贯穿在幼儿在园期间的整个教育过程。
2.基于幼儿身心特点实施幼小衔接的目标的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参考教育部颁布的《0-6岁幼儿发展指南》,围绕良好生活、学习、行为三个方面制定大班年龄段的培养目标,建立习惯培养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同时,在不断地研究中调整、完善,使之全面、合理、科学。
3.基于幼儿身心特点加强幼小衔接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①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幼小衔接中幼儿各方面习惯培养的研究。并注重将幼小衔接的活动和日常活动相结合,如: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形成与不良习惯的消除,都不是靠短时间内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而是要靠反复训练和巩固,是日积月累的,并且有反复的特点,我们将根据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整合。
②基于幼儿身心特点,创设“幼小衔接”校园文化的环境氛围。
首先,营造班内外、园内外“幼小衔接”的环境氛围。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幼儿感到在一个文明,安全,和谐,愉快充满爱与尊重的良好精神环境中生活。
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区域型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③家园合作,加强家园共育、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指导。家长教育理念落后,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我们将通过家园合作,请家长配合,根据培养目标,让家长明确幼儿园以培养幼儿习惯、兴趣为主要目的,而小学一年级是义务教育的开始,对学习有标准考核的要求,改变家长们的观点,加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指导、督促,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家长有机会来园观摩活动、参与活动、参与决策。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幼小衔接方法,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
课题研究方法
|
|
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论据,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
2.调查研究:通过谈话、问卷等,主要调查并了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和期望,做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分析。
3.观察研究: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习惯的表现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
4.经验总结: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先进的成功经验。举办幼小衔接家长专题讲座,开展幼小衔接系列活动,定期不定期举办成果展示活动,如学习心得,论文交流,经验介绍,补充、完善实验,扩大实验成果。
5.个案研究:通过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培养观察,了解记录其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
|
课题研究分步实施计划
|
|
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设计方案,初步明确成员责任分工。
2.行动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5年8月):第一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找资料、开展调查问卷和确定幼小衔接培养目标;进行课题研究,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分析个案;边实施边小结,边小结边不断完善计划方案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成果,微调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加强幼儿行为习惯的巩固;认真做好台账记录和资料的积累工作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汇总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本课题的成果形式主要有:展示优秀课例和教育成果,开展现场的经验介绍活动,推广和扩散课题研究成果,优秀教学活动方案设计专辑,教师教育随笔、案例和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
|
|
所在单位意见
|
区教育局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意见
|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
盖章:
|
注: 规划领导小组审定通过,即作为区级备案课题。在一年后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通过,正式批准为区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