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幼儿园手工艺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武进区马杭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
手工活动作为幼儿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手工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的一种造型活动。在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依靠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激活抽象思维区域,那么将会影响人今后一生的发展。”手工活动,对人的一生影响如此之大,而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更是对其进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由此可见,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学领域中重要内容之一的手工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手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创新、审美教育的内容之一,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手工活动的研究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研究逐步深入,联系我园手工教学实际,我们发现在开展过程中课程往往比较局限于泥工、剪纸等等,形式比较单一,材料投放不够丰富,呈现的手工作品缺乏一定的艺术性和创意元素,教学评价也比较空洞。在开展手工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往往不知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指导性不强。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期的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启发他们用各种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为目标。而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就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孩子进行手工创作不仅是表现他们的所知,更是把他们的体验和情感融入其中,美工活动应成为孩子表达所知、所想、所感的天地。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为了很好地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手工艺术课程活动的质量,帮助幼儿创设适宜的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化的手工艺术氛围,为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能激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浓厚兴趣,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手工活动的认识,让幼儿欣赏并感受手工作品中形象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尝试开拓与创新,促进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于是我们开展了《开发幼儿园手工艺术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一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本课题的研究能帮助教师构建新的手工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手工专业素养,拓宽教师创新的思路。整个研究的过程对教师的知识系统、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能力将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能教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和结果,克服过分强调技能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教师应支持各年龄段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重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二是有效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本课题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主题的美工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本课题的研究鼓励幼儿运用多元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审美素质的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也能得到提高。三是能有效促进家园互动,达到家园共育的教育效果。对于3——6岁的幼儿,家园共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园合作已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本课题的研究能促使幼儿园、家庭紧密连在一起,在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手工创作活动的过程中,能促进家长、幼儿、教师间的多方互动,家园共育的效果也将得到极致的展现。四是丰厚我园艺术特色课程,凸显我园艺术特色。课程改革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主题,通过研究能进一步拓宽我园美术教育视野,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幼儿经验的扩展、提升以及幼儿潜能、创造力的充分开发,为每个幼儿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本课题的研究能帮助我们积累我园艺术特色课程,凸显我园的艺术特色。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1.概念鉴定:
幼儿园手工:是幼儿园艺术领域重要内容之一。是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的一种造型活动。是一种最能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活动。
手工艺术课程:手工艺术课程是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对幼儿一生发展产生方向性影响的品质基础和动力,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艺术教育课程。是教师引导幼儿在感受各种自然物和废旧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这些材料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设计和制作活动,以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幼儿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细致耐心、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的艺术制作课程。
2.理论分析:
我们将以罗恩菲德的美术工具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朱家雄的美术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案例研究为途径,以研究合适的引导方法促使幼儿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情感、态度、能力、技能各方面发展为目的。具体来说,一是确定美术教育手工活动在我园的定位,从思想上重视。二是提供多样化、富有探索性与创造性的环境,引发幼儿的兴趣点。三是着力手工教学的活动设计,提高活动质量。四是将手工活动与区域活动及其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五是构筑家园共育,帮助家长提高对幼儿手工活动的认识。通过以上举措的开展与实施,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幼儿园开展手工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激发幼儿对手工艺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整体艺术素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幼儿园手工艺术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方
法和评价,建立具有园本特色的创意手工课程资料,并推广到全园实施,为开展艺术性手工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一种操作范式。
3.通过研究实践,引导教师正确认识、理解富有创意的手工艺术活动,构建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积累丰富的手工艺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师在手工艺术领域的专业化成长。
4.通过幼儿园开展手工艺术活动的实践研究,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活动
进行某些创意手工作品的制作,从而使家园有效互动,并增进亲子关系。
(二)研究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主课题覆盖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可结合自身专长和工作实际,选择确立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形成研究的系统性。
2.主体性原则:幼儿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幼儿,尽可能多地选择幼儿乐于接受、喜爱的,能引发其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
3.层次性原则:
(1)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探索性学习和创造的需要,提供半成品、范例或原材料,供幼儿自我选择。
(2)活动指导要有层次,依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以提供半成品材料、示范或不示范、选取相应的材料、引发想象、鼓励迁移等多种方法进行指导,促成不同层次幼儿获得成功感,培养幼儿继续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和不断进行创造。
(3)创造力评价要有层次,教师依据每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把每位幼儿的创造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使幼儿的创造力真正的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客观地依据幼儿的原有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三)研究内容
综上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手工艺术的含义、分类以及手工艺术活动对幼儿成长发展重要价值的文献研究。幼儿园手工艺术活动能否有效实践,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收集有关文献和经验材料,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际,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通过学习研究掌握基本理念,了解成功经验,提高思想认识,帮助教师理清改革思路,并形成自己的理解、确立自己的主张,提高教师对手工艺术课程的认识。
2.当前幼儿园手工艺术活动现状的分析研究。
3.构建幼儿园手工艺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的研究。根据目前幼儿教育的形势,提出教育的总目标,分别制定小、中、大班手工艺术课程活动的目标。
4.开发幼儿手工艺术课程资源的研究。
(1)把观察生活、欣赏作品、手工艺术创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手工艺术课程生活化、渗透游戏元素、情境化。形成小中大手工艺术教学系列教材,按纸艺篇、泥塑篇、彩绘篇、变废为宝篇等设计活动方案,初步编制手工艺术园本教材,形成本园的手工艺术园本教材。
(2)依托网络建立资源库,把相关内容放在网上。
(3)完善手工艺术活动室,将一些手工作品放在活动室进行展览。
5.幼儿园手工艺术课程实施方式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1)实施方式
各班每周在实施美术特色活动时开展美工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2)教学策略
以多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幼儿对艺术手工活动的兴趣,以丰富的活动方式持续调动幼儿进行艺术手工的积极性。看一看,用的智慧的眼睛看看美的手工物品;说一说,用童稚的语言说说美的感受;想一想,用聪明的脑袋创造无限的遐想;做一做,用灵巧的小手做做美的物品;变一变,演绎变废为宝的艺术过程;玩一玩,放纵心情体验美的艺术历程。
(3)营造环境
创设良好的手工艺术活动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把握好手工艺术活动的开放性、变通性,提供开放可变通的艺术操作工具和材料。活动不局限于折、捏、剪,可以采用撕、印、拼、摆、拓、染、扎、贴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让幼儿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促进每位幼儿在手工艺术活动中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设有“创意手工”资源中心,设立每日“百宝箱”,发动家长、幼儿共同收集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和物品(盒、瓶、纸、棒、扣等等),归类投放,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数量充足的操作材料。班级中专设材料箱、材料架,摆放幼儿随时收集来的废旧材料,布局也要尽量合理,使各种材料便于幼儿取放自如。幼儿可以随时按制作需要随意选取材料,为幼儿动手能力、创造力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4)开展手工艺术专项活动
以年级组、幼儿园结合艺术节或“六一”“新年”开展手工艺术展览、或手工艺术竞赛评比活动。各班围绕手工艺术开展亲子活动。
6.手工艺术课程幼儿学习评价的研究。
幼儿园手工艺术课程中幼儿的学习评价,主要包含幼儿活动情感活动过程和手工作品的观察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的科学有效地评价,一是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手工创作的现有水平,二是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三是能帮助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效提升自己创作水平,四是能为幼儿园手工艺术课程有效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了解最新教育研究动态,阅读有关手工方面的理论书籍和实践教材,利用时间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内容,提高自我成长意识。从而用正确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2.行动研究
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正方案、调整目标,使研究工作具有成效。
3.案例研究
每学期开展案例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
(1)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设计方案,初步明确成员责任分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查找资料,明确人员分工等。
(2)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好课题申报书及开题报告书。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8年6月)
(1)按照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对课题组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计划方案,提高研究水平。
(2)实践探索。收集资料、积累和整理资料,认真制订好实施计划,通过培训、沙龙、教学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手工艺术”课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提炼和整理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召开中期评估会。
第三阶段:结题鉴定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思考和总结,举行课题鉴定会,展示研究成果,汇编课题理论研究成果集和实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一份。
2.课题相关论文集。
3.课题教学活动教案集。
六、成员分工及科研保障条件
(一)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课题组长贺静曾担任常州市级课题《培养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多项区级课题的研究。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幼儿园美术主题活动生活化系列化的研究》,以上三项研究均获武进区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课题组核心成员由学校骨干教师、年级组长等组成,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部分老师曾参加教科研的培训学习,且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多篇论文在省、市、区论文评比中发表或获奖。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的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二)课题保障
园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园长、业务园长都亲自主持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本课题的研究作直接、有效的筹划、组织与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还是研究实践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