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应强调怎样主动寻找问题的“一般”以外的答案,强调思维活动的灵活和知识的迁移。尽管创造性思维是较难的思维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乐趣。当一个幼儿能够解决问题,并赋予情境新的含意,显示出灵活性,并喜爱冒险时,它就表现出创造力。泥塑、绘画、折纸、粘贴、雕刻、编制等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研究方法
测擦法:
学期初:我们对中班36人做了测查,结果如下:
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 (一级指标)
21
58.3%
感知事物的某些细致特征(二级指标)
10
28.5%
能较全面的感知事物的细致特征,发现相似事物的细致差别 (三级指标)
5
14.2%
能根据图形进行想象(一级指标)
19
52.7%
能根据图形进行较丰富的想象(二级指标)
10
27.9%
能根据图形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三级指标)
7
19.4%
能根据图形的表面特征推理(一 级指标)
24
66.1%
能根据图形的简单关系推理(二级指标)
12
33.9%
能根据图形间的较复杂的关系推(三级指标)
无
测察结果表明:有58.3%的幼儿通过了一级指标能感知事物的明显特特征
想象力的测察中发现,幼儿的想象能力发展的较弱,达到一级水平的有52.7%占全班
幼儿的一半,在测查的中发现幼儿的接触环境占主要因素,大多数幼儿对圆的想象比对M的丰富,但缺乏创造性。
36名幼儿中有四名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能说出三级的正确答案,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说出。其它两级各占一半,说明幼儿能通过视觉进行图形之间和图形表面的关系进行推理。
通过观察发现,中班幼儿各方面发展都不很稳定,多数幼儿不能静下心来进行观察,同时,测察结果常受幼儿的生活环境、知识面的局限。
三 、研究措施
1 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体现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中曾有一些讨论,就是既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那么老师要不要教孩子?老师不教干什么?我认为,必要的技能还是要教的如:认识颜色、折纸等。但决不应该教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图像的画法,众所周知历史是发展的,是不断更新的,没有一种图像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幼儿观察,不教会
幼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幼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
我在教幼儿画人物面部五官时,选了几个有特点的孩子,让大家观察每个人的特点:“他们长的一样么?”孩子们会说:“某某的眼睛大”“谁谁的头发长”等。然后总结出每个人长的都不一样。然后请小朋友自己照照镜子,仔细看看自己的样子,画张头像。孩子们多少画出了自己的特点。
观察不能限于作画之前,而更多的应在于平时生活和学习之中,也就是要教幼儿“随机观察”,如:指导幼儿观察路旁的汽车、动植物的外形等特征。这样是幼儿把平时观察的印象储存起来,为美术创作活动积累素材。
2 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学得生动、学得积极美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确是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幼儿的美术活动应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来贯穿始终,因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你从心里喜欢做就一定能做好,幼儿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才能充分感受美、表现美,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三岁至六岁幼儿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的,因此,在教学
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和运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能更持久。例如:在《服装店》的活动中,先在区域活动中开设“服装店”,让幼儿在“买卖”的过程中,对服装有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让幼儿观察衣服的外形及上面的花纹,比较衣服的不同,如:质地的不同,领子的不同,薄厚的不同。通过几天的活动孩子们对衣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提供“展示”的机会
过去,幼儿园的墙饰,主题往往是老师确定的,老师是策划者和实施者。而今的墙面布置,成为了幼儿展示作品、发展幼儿审美及表达表现幼儿观察、发现、观点和情感的场所。一次,我们发现孩子对“风”起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个提问“那里有风?”“都有什么风?”等。通过几天的查找资料和观察,幼儿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有的用纸盒制作了空调,说“空调里能吹出冷风和热风”,幼儿用纸折出了扇子,说:“用扇子能扇出风”还有的画出的直升飞机说:“飞机起飞时有风”。等等,我们把幼儿的作品一一的展示在墙壁上,并配上了他们的语言。孩子们三三两两的在墙壁前讨论着、讲演着。通过彼此相互承认,幼儿门就学到了不同她自己的想法、意见和感情。这些新的想法会使他们觉得各种活动更为丰富和更令人兴奋。
四、效果
学期末,我们又对全班幼儿进行的测察,结果如下:
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 (一级指标)
无
感知事物的某些细致特征(二级指标)
28
78.5%
能较全面的感知事物的细致特征,发现相似事物的细致差别(三级指标)
8
12.5%
能根据图形进行想象(一级指标)
9
22.7%
能根据图形进行较丰富的想象(二级指标)
18
50.9%
能根据图形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三级指标)
9
26.4%
能根据图形的表面特征推理(一 级指标)
17
46.1%
能根据图形的简单关系推理(二级指标)
17
45.9%
能根据图形间的较复杂的关系推(三级指标)
2
8%
从前后两个调查表不难看出,幼儿在短短一学期的时间里,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因此,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幼儿的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还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启发幼儿对创造性
活动的兴趣,尊重幼儿创造性成果,不一味否定幼儿的一些创造成果。
五、存在的问题
幼儿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是为各种创造性活动积累的素材,大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教师的坚持不懈和家长的合作,如何与家长共同合作,使今后要研究的问题。
纷纷到服装店来卖衣服,买衣服,等到时机成熟后,我启发幼儿自己来设计衣服,放到“服装店”里卖,幼儿的兴趣又一次被掀起。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根据季节的变换,制作并画出了“冬天里的棉服”“围巾”“帽子”“手套”等,从中渗透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对称的花纹等绘画技巧。这样运用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强烈的作画愿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3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幼儿可以充分的联想、想象、交谈、表现。
(1) 创设“说”的条件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通过视觉来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因此,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是提高美术质量,创新过程的最终体现,例如:有一次,王结成带来了一只小白兔,孩子们都围了上来,有的摸摸小白兔的毛,有的喂小兔子吃青菜,还有的只看不敢动,于是,我赶紧抓住了这次机会,我对孩子们说:“你们快看,兔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红色”“我爸爸说只有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我又说“看看小兔子的吃青菜时嘴巴是怎样动的”有的说是上下动的,还有的说兔子是三瓣嘴,这个发现让孩子们有了兴趣,都弯着腰,低着头仔细的观察。后来,我们一起和兔子来到了操场上,和兔子一起赛跑,引导幼儿观察兔子再跑的时候腿是什么样的,头怎样抬起,小朋友说“兔子一跑耳朵就到后面去了”。回到班里,我请小朋友回忆刚才的情景,每人说一句话或编成故事,再请小兔子当“模特”,回忆玩儿时的情景,画在纸上,孩子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而且把小兔子的形态画的很到位。在美术活动中,多配合这样的观察活动就会逐渐让幼儿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逐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2) 营造“想象”的空间
在一次中班的绘画活动中,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曲线,
然后问小朋友:“这像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这像两座大山”、“像英文的‘M’”“像麦当劳的牌子”……而王宇光小朋友的回答却让人惊讶:“像小兔子的耳朵”我当时觉得好笑,就问他“为什么小兔子的耳朵这么短呀?”“那是因为小兔子爱说谎,变短的。”我听了真是又惊又喜,不由得深深的为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而折服。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一幅幅新奇的作品,王宇光真的画成了小白兔在和小乌龟赛跑,李思桐不光画出了麦当劳的牌子,还画了许多汉堡、可乐等好吃的。这种留有创作空间的内容为孩子提供了想象的依据,使孩子不是凭空想象,不受物象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没有“对”与“错”,“像”与“不像”的局限,从而能更大胆的表现,充分发挥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真心、耐心,更要有一颗可贵的童心。这颗童心能为孩子们创造自由想象的天地,能和孩子们共同沉醉在想象的世界里,并带领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