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特别是农村学校)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语文学习广泛而丰富多样的需要。可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居多。因此,农村学校做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那么,农村学校怎样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呢?笔者长期从事农村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课改中,对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现阐述如下:
一、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课程资源。
增强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的途径主要有:
1. “从上到下”,即从校长到教师。校长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最终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农村学校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得较慢。如果校长能站在课改的前沿,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用自己的意识去唤醒教师的意识,这样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为教导主任,“两边”为校长和教师。农村学校大多只设有校长、教导主任各一人。平时,校长要应付学校的各种事务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教导主任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因此,如果教导主任能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影响校长,影响全体语文教师,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实施,效果也是相对不错的。
3. “自下而上”,即从语文教师到校长。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站在课改的最前沿,他们最易感知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新课程,学习有关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并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可能是个体的行为,要影响整个教师群体,这种方法时效较慢。
总的来说,我们只有利用一切途径去强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才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进而把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学习语文的意识。
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课程资源也称为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大致可分为:
1. 图文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
2. 影视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3. 会议资源: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4. 场馆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5. 街道资源: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6. 其他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农村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在图文、影视、会议、场馆、街道等资源方面明显劣于城市,尤其是目前使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更显贫弱;但农村学校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又明显优于城市学校。如白云区江高镇,每个自然村都有自己的农业拳头产品,如水沥红葱,叶边大白菜,双岗咸酸菜,南岗香芋,廖江韭菜等等。如果组织学生进行题为《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的语文实践活动,农村学校的学生一定会乐于参与,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事物,他们会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实践等学习方式去了解家乡的特产,而且在新闻发布会上会滔滔不绝。而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放在城市学校,学生只能在互联网上或父母口中去了解家乡的特产,因而会显得枯燥无味,缺乏生机与趣味。
由此可见,农村学校如果能根据本地区的优势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同时,要做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笔者从实践中摸索到其主要途径有:
1. 充分挖掘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使用的教科书或教师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篇讲读课前都有“预习”,课后都有“思考·练习”,阅读课前都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中都有“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如第九册第二课《夕照》的“预习”中写道:“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你注意观察过夕照吗?请你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你的观察和课文的描写有那些不同……”这样的“预习”把学生引向了生活,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比较。第三课《古诗两首》的“预习”又这样写道:“……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李白、苏轼和他们写的诗。”这样又把学生引向课外读物,图书馆甚至网络。《积累·运用一》的第三部分“口语交际·小小导游员”中要求“你的家乡一定有优美的风景、名胜,你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这次导游的任务就是向游人介绍家乡的风景或名胜……”可见,课本中的课文再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本成为了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
总之,只要我们能依据按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的特点,也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2. 引导利用课外读物
教师眼睛不能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使学生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活动服务。
农村学校的孩子手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怎样开发和利用学生手中的读物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 1 ) 课前五分钟读报。广州市农村很多小学生订有《现代小学生报》,而且不少家庭都订有其他报刊。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读报刊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内容给同学听,这样使学生既学会了从报刊中筛选信息,又从同学读报的内容中获取了信息。
( 2 ) 推荐好文章。各教学班可以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家中的藏书带回来交换阅读,这样,即使缺少学习资源的农村学生也可以有较多的资源共享了。学校可安排一定的课时作阅读交流,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学。这样,学生相互启发,思维相互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也可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名家名著。
( 3 ) 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语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它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还有阅读的积累。因此,让学生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就成为学生阅读积累的好方法。
指导学生摘录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摘录,并给摘录的语段写上心得,写清摘录的内容的出处,摘录的时间。每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让他们摘录到信息采集本上,并学着教师指导的方法,在课外读物中进行摘录。当你每周检查一次他们的信息采集本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本子里头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好词好句,有精彩片断,还有诗歌、谚语、春联,甚至还有剪报贴报,他们自己画的图画等等。
信息的采集,让学生的语言和信息得到贮存,并能在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起到厚积薄发之功效。
3. 开发利用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如白云区南有风光旖旎的白云山,北有自然秀丽的帽峰山,中间有白练般的流溪河,占尽地理上的优势,而且白云区民风淳朴,有自己的传统风俗,如端午赛龙舟,中秋舞火龙,春节醒狮等。更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如三元里抗英纪念馆,江高禺北抗日纪念碑,石井的升平社学等。由于是农村地区,种养业发达,每镇各有特色,如石马桃花,江高马蹄粉,江村黄鸡,竹料龙眼、荔枝,龙湖大冬瓜等等。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流溪河环境调查,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英雄故事会,采访家乡种养能手等等,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
综上所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本次课改中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在动态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增强意识,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明确学校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重视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教师的主动参与、开发、利用,将会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