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自生活的活动
“生活如同泉源,语文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要使语文之溪涓涓长流,学生必须要在生活中具备丰富的“理论”准备、信息积储。平时教会学生留心生活、注意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让学生眼能及物、耳听能闻、心中有感。比如:在校园,发现了那些新鲜事?电视中最近的新闻是什么?茶余饭后,家人常谈论的是什么?春节,家家户户贴上了哪些优美的对联?街头巷尾,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都记下来。我在学生中组织了“和校园名人对话”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分四个阶段:(1)摘录名人名句。全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摘录校园内的名人姓名及名人名言,并注名在校园所处的位置,利用午会交流摘录情况。(2)认识名人,理解名句。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所摘录的名句的大概意思,学生不理解的(如文言语句)由教师讲解。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名人在班队课上以故事会的形式进行介绍。可以介绍名人的生平事迹,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是一个名人的小故事。为了把名人介绍好,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都主动到学校图书馆借书、上网、查资料。(3)创设情境,和名人对话。情境一:假如你心中的名人来到了我们的教室,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或说些什么话。名人会怎么说,同桌互练,班级交流。情境二:30年后,你也成了一位名人,重返母校时,你会给校园留下什么名言,准备写在什么地方。学生用白纸做成标语牌,写上自己的名言。(4)习作练习。在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围绕本次活动自由拟题写一篇短文,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这次活动,积累了许多写作的素材,所以写出了许多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短文,有写活动类的《一次难忘的语文活动》,有写人的《我最敬佩的一位名人》,有写感想的《我最喜欢的名言》,《XXX(名人),我想对您说》,有想象性的《三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成了一位名人》等等。
2、来自教材的活动
教材是训练学生的凭借,教学中要联系教材内容,开展灵活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辩论会”的目的是砥砺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辩论会前先让同学们根据话题确定正方反方,然后两方各自搜集材料。辩论会上,正方和反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例如在教学《牛角尖里的老鼠》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这只老鼠吗?”结果大多数同学和我预设的一样,表示不喜欢,因为那只老鼠不听人家善意的劝告,一意孤行。我听了很满意。这时偏偏有几只小手举起来说喜欢,他们认为老鼠身上有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我适时抓住这一异议,让学生开了一场辩论会,不但使他们达成了共识:老鼠身上的这种“坚持不懈”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学生在争辩中也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教材中还有许多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介绍了一些旅游景点。如《我爱三峡》、《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可设计一次当小导游的活动。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当“导游”、“游客”。“导游”依次介绍景点,“游客”可向“导游”随时提问。然后各组推选出最佳“导游”、“游客”在班内表演。这样,不但在复述、质疑、解难中,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并能领略到最精彩的语言。
3、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办小报、演课本剧、成立写作小组、编作文选是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让每个学生将本人(本小组)办的小报贴在教室外面走廊的瓷砖上进行展评,这样锻炼了学生才智,展现学生才华。我班还从三年级开始就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作文选”,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在全班传阅。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学生都产生一种竞争意识,优者更加努力,差者想努力赶上,下次争取发表自己的作品。
4、开展读书乐活动
语言文字的积累总是与一定的读书量相统一。鲁迅先生对多读书作过十分形象的比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学生书读得多了,积累的语言也多,自然底子就厚实,运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在课余,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工程“,给学生列出了参考书目,让他们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知识,积累信息。并要求学生坚持长期写日记,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分为“词语佳句荟萃”、“格言录”、“古诗天地”、“点滴感受“等栏目,同时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背诵比赛活动,成语大比拼等,提高读、写文章的能力。
二、注重活动的过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实践活动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
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2.
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 充实补充,装订成册;4. 上课交流、展示、评价;5. 写作;6.
评选优秀资料和优秀个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
以我们开展的“走进秋天”的活动为例,我们和学生一起研究制订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寻秋
:按自由组织的小组到田野、公园、草坪等地寻找秋天。2画秋:画下秋天里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3 照秋:
将你最感兴趣的、认为最能表现秋天的景物、选取最好的角度照下来。4演秋:以歌舞、小品等形式演绎秋的故事。5赞秋
:A给照片上的景物配上一段你认为最美的话。(照片印出来后课外完成)B选择自己喜欢的赞美秋天的美文进行诵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主活动、学习。接着回到课堂中互相交流所找到的资料、信息和所学到的知识。接着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作品的创作,启发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在班干部的精心策划下,这次“走进秋天”主题活动开得非常成功,内容丰富多样。有小品、歌舞表演,叶贴画,小报、版画展示,优美的诗文欣赏等。最后,我让学生以“秋天”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写访秋的过程和感悟,可写演秋的活动和体会……
三、活动的评价与取得的成效
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学生活动、学习,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反省教学经历,并谋求改进方向的过程。其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我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成为学生广泛参与的过程,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评价时可先分项评价,在分项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合评价,让学生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
评价结果除了体现多级化外,其呈现方式也要力求多种多样。根据实际需要,有时用等级表示,有时用评语表示,有时是书面的,有时是口头的,有时是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给学生常实践常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