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教育科研>>幼儿园结题课题>>幼儿童话>>学生成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辐射效应浅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辐射效应浅析
    发布日期:2006年10月29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庄艳娜    来源:本站原创

    语文素质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素养的形成单靠课堂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开放式语文教学主张语文学习要面向课内外、面向校内外,开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空间。让学生在开放中学语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语文课程的一种,它和一般语文课一样需要教师的参与,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但两者侧重点不同:语文课的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以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发现来获取各种语文知识,并让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得到训练和培养,使之熟练,并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让参与者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挺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更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形成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更强调过程性评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集生成性、活动性、开放性、实践性于一体,这一特点正好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学习规律。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帮助其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拓宽和加深知识面,助其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因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多方面的辐射作用。
    一、 对提高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辐射效应。
    1、对巩固知识的辐射效应。
    语文教师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存在的知识能力缺陷信息,灵活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使学生的知识缺陷得以纠正,正确的知识得以巩固。比如,小学生普遍对正确使用“的、得、地”三个助词感到困惑,在平时写作文时,经常不知道究竟该用哪一个。而现行的语文教材里,也没有专门的关于这一项的训练内容。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这一教学现状,可以开展“快乐‘的、得、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创设情境,通过对大量感性材料的辨析,寓教于乐,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正确地使用它们。
    2、对运用知识的辐射效应。
    语文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实践环节给学生以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平台,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加亲近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比如,能看懂各种各样的说明书,是小学四年级的一个训练点。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初步掌握看懂说明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何让这一项至关重要的生活技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到落实呢?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学写说明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学生搜集各种说明书,比如手机、冰箱、微波炉等,通过自由阅读、相互讨论、请教小博士等方法来解读说明书,并在课堂里向同学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为自己喜欢和了解的产品写一写说明书。这样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
    3、对拓展获取知识的辐射效应。
    自然和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如随着庄市大学城的崛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日新月异变化着的家乡,我校教师开展了“美丽的庄市,我的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进行了解,学生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写调查报告,向各相关单位或人进行参观访问、写访谈记录等。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尝试如何开展调查、访问,撰写调查报告和访问稿,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4、对培养综合能力的辐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让学生充分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综合各学科知识,加强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为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知识技能。例如:
    我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所要融合的学科知识
    《广告的学问》广告学知识、信息学知识、幻灯片制作技能等
    《“端午节”感受“新语文”》民间习俗文化常识、手抄报制作技能等
    《“家乡的一种农产品”汇报》搜集信息能力、采访技能、烹饪技能、农业知识等
    《漫游邮票世界》上网技能、摄影知识、绘画技能、集邮知识等
    《探索华通发展史》劳动技能、电器产品知识、手工制作技能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带着一种积极、兴奋、自觉地状态参与这些活动。他们在搜集、翻阅资料等各环节的活动中,既自然而然地温习了相关的旧知,又获得了更多的新知,无形之中拓宽了知识面;孩子们的知识丰富了,眼界开阔了,又享受了生活乐趣,陶冶了审美情操;同时学会了甄别、筛选信息的技能,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一、 对提高思维能力和改善思维方式的辐射效应。
    1、提高思维综合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常常把学生关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进行语文学习,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缺少学生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内心真切体验。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获得以观察为前提。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敏锐的观察力能为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为提高思维品质提供了更为宽松、自主的空间。

    大量的感性知识,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善于观察的人,才会善于思维,最终善于想象。如《和虫虫交朋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虫子,在家中饲养观察或到大自然中观察,比较不同虫子的外形、颜色、叫声、捕食、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生长变化等等。当学生对虫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有的能从细节之处着手写观察日记;有的会查阅各种书籍、报刊、网络去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观察的虫子,增长知识;还有的想到寻找描写虫儿的诗歌、童话等文学作品,并饶有兴趣地进行阅读,编出了富有想象力的童话作品《蜜蜂王国奇遇》、《蚕宝宝与小毛虫的故事》等。学生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探究方案、自己收集材料,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让思维的分析、判断、概括、综合、想象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更加深刻。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就源源不断、滔滔不绝,这样极大推进了语文的教学。
    2、培养独特创造能力。
    思维有四性:灵活性、敏捷性、多样性、发散性。其中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传统语文教育更多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虽然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方面也做过很多尝试和努力,但相对来说力度不够,成效不大。为了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功能缺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为阵地,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首先从兴趣和实际出发,选择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我校有240多个宁波晚报小记者。如何把习作写得更好提高发表率呢?为此我校语文老师安排了“异向思维巧为作文选材”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大量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以及通过异向思维进行选材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欣喜地感受到,原来很多事反其道而行之效果会更好。如写《我们的老师》,大多数学生会从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入手,但若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对某些同学的“偏心”,给差生开小灶,让好同学自己的事自己干;跟性格胆小孤僻的孩子开玩笑、送礼物,轻易原谅他们的过失,而对性格开朗上进的同学严格要求等等,就更能曲径通幽,给人新鲜的阅读感受。

    二、 对培养良好情感态度的辐射效应。
    1、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力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如在“广告的学问”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我先让学生品尝小番茄,再让他们当广告师为小番茄创作广告,并当场为小番茄做广告推销。这时,活动是随参与者的兴趣与爱好展开的,参与者为了显示各自的能力,创作积极特别高,文思特别敏锐,不消几分钟,就即兴创作并表演出了不同形式的广告,如:“小小番茄酸又甜,营养好来又美味,又当水果又当菜,你吃我吃身体棒!一般人……我还不告诉你!”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更加注意、重视,希望尽快地认识它,解读它,从而能较快地获得丰富的知识,学会各种操作的技能。参与性越自觉,心理活动就越积极踊跃;学习兴趣就愈浓厚,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快速敏捷。
    2、体验成功乐趣。
    医学家指出: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同样,好的心理状态也能激发人思维的灵敏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成功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不再怀疑,才有了较强的自信心。成功的体验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是人类产生自信心的基础。新课标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实践性,语文起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会无比热情地耕植到语文的学习中去。
    特别指出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关注活动过程为先,不要注重结果的成败。教师应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情、动心。如举行赛诗会,故事擂台赛,成语接龙,好书好报推荐会,模拟法庭等,提供学生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激起学生自我表现欲。在校内创办校报,“小记者写天下”、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访问等,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开创自主学习、互相竞争学习语文的新局面。
    3、养成自学习惯。
    自学习惯是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了的优良学习行为或活动。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继续学习的社会,一个终身受教育、不断自我发展与提高才能适应于生存的社会。而终身教育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渔。”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当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郎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良好的自学习惯,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学为知识创造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良好的自学习惯就等于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如在“我会学,我聪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以外的书籍、技能的积极性,讲述自己自学的窍门、经验。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将会使自己终生受益无穷。
    4、形成和谐个性。
    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脑并不是心灵生活的基础,而只是一个代理机关,脑只是心物关系的中介。”从中可看出,活动才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谐发展个性”是教育改革的趋势。活动课也应重视这方面教育。例如在“寻找名人的足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在寻觅中外名人足迹、编写演讲稿、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凡是有建树的成功者,几乎都具有百折不回的精神。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那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学生还体会到这些名人之所以成功,因为他们有极强的责任感,责任感是造就天才人物的重要因素。活动课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心理。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他的一切有目的活动和行为都是意志活动,同时还有控制不良激情的能力,使他们对创造充满热情并稳定持久。可见,人格因素是取得成果的极重要因素。
    5、优化人际关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比较开放灵活的教学形式,使得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学科课程所经常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充分得多,除了学生之间需要不断进行各种交往外,还经常需要学生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而且这些交往又是多种层次和性质的。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活动中,大家群策群力,互助合作,和谐的同学关系在活动中自然形成。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功能远不止这些,它的开设,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对思考问题、理解人生、探索世界的方法、方式在无形之中发生质的改变;让学生在语文活动的熏陶中建立群策群力、互助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和意志坚定、富有责任感的个性品质,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马杭街道向东约500米 联系电话:13407570630 邮箱:yanchunlinJK@yahoo.com.cn   QQ:302779587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