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理论学习
姓名 | 杨佳娜 | 学校 | 马杭 幼儿园 | 班级 | 中一班 | 时间 | 2017.6 |
文章 名称 | 《自然材料在幼儿园手工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 | 文章 作者 | 杨小娇 | 摘自 期刊 | 山东学前教育网 | ||
内
容
摘
要
| 一、多种途径搜集资源,加深幼儿的认知。 (一)利用家长资源,挖掘自然材料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利用园内幼儿老家大多来自农村的优势,发动家长帮忙搜集更多的自然材料,家长带来了玉米皮、棉花壳、果壳、石头、麦秆……我们分类整理、清洗、消毒后进行手工制作。 (二)幼儿园所处地理位置带来的“财富” 我园周围有农贸市场、建材市场及社区花园、大明湖、小清河,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带幼儿参观农贸市场,认识不同季节水果、蔬菜及其颜色、特征后进行蔬菜拓印、用胡萝卜片拼摆毛毛虫、太阳等;带幼儿去花园感知季节的变化的同时也搜集到了不同的材料,像春天发芽的柳枝可用来拼摆出不同图形、编织成花环在户外时还用来套圈等;夏天各种水果的果核用来拼摆、涂色处理后创作出一件件作品;秋天搜集到各类树叶后进行树叶粘贴、树叶拓印、制作树叶画、树叶皇冠等;冬天冻冰花、用粘土、彩纸和树枝制作出了《小树的新衣》在建材市场带回的木块下脚料用来拼摆、用刨花、木屑制作出了《妈妈的卷发》《给小羊穿新衣》等作品。 二、充分挖掘自然材料的多维价值,使其“活”起来 活动中我们尝试多角度的挖掘材料的内在价值,探索材料所蕴含的教育功能,使其在手工活动中更具生命力,绽放更多精彩。 (一)注重领域间的渗透 作为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幼儿,长期居住于高楼大厦缺少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对自然界中万物生长规律的匮乏导致幼儿在利用自然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过程中,对部分材料的不熟悉、不认识,如:小班幼儿在散步时看到老师清洗后暴晒的玉米皮问“这是什么?能吃吗”老师回答不能后,孩子继续问“那煮煮能吃吗?” 于是我们在引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的同时渗透玉米生长的过程及玉米的用途;在进行树叶粘贴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了解到了树叶有不同的树叶的形状及颜色等,还简单渗透了树叶的结构;在《小树的新衣》制作过程中,幼儿了解到常青树及落叶树;在进行豆类粘贴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豆类及用途。 (二)发挥其独特特点,灵活运用进行创作 根据材料的颜色、形状等不同特征、特点,充分调动幼儿生活经验,对其进行巧妙改造、组合、创作。如幼儿在观察核桃壳特点后,借助粘土等辅助材料创作出了小乌龟、小帆船等作品;用松果制作出了憨态可掬的小熊、用树枝和毛线缠绕出了蜘蛛网等作品。活动中,我们进行适时的引导,幼儿也会根据自己所需选择材料,学会抓住材料自身的特征,进行艺术的想象与构思。 | ||||||
学
习
体
会
|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大自然向我们展现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材料。我们应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有效开发,让孩子们在手工活动中回归自然、学会创作,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手工制作是幼儿喜爱并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手眼协调,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及良好品质的重要手段。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各种花草树木、各种果实种子、沙土石子、海边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贝壳……这些大自然所馈赠于我们的独特的礼物环保又富于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稍做一下装饰、点缀眼前就会呈现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