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交往 |
一、情况分析 从事儿童研究的人都知道,交往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人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感,交往合作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更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好吃的东西一个人独自享受,好玩的东西不愿与人分享,凡事都要别人“谦让”……这种不良习惯使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则形成冲突,长此以往,将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交中受到挫折。作为对教育起着重要影响的三个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应从小就注意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通过正确引导,使他们符合新型交际人才的要求。当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便开始过上集体生活,这便具备了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条件,所以幼儿园理所当然地成为让孩子学会交往的场所。 二、培养目标 通过角色游戏活动,提供有利场所,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 通过互动分析,提供空间及基会,让幼儿讲讲自己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情况,教师作适当点评。 以合作交往为龙头,促进中班幼儿和谐健康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 在一日活动中,积极提供幼儿交往合作的机会,初步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 1、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为了使幼儿初步了解有关合作性的要求,我同幼儿共同制定出交往合作活动规范,即不打人、不骂人、不争夺玩具,要有礼貌,要谦让,要商量。其次,通过看图说话“我和你一起玩”、木偶戏“帮熊猫拾玩具”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做才是友爱。第三,以营造合作氛围为主题,布置活动室环境。如再图书角上张贴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 2、 多提供幼儿交往合作的机会。 在幼儿的下午活动中,我以培养合作性为目标,建立幼儿活动区,经过反复研究,明确了在各活动区中对幼儿进行合作性培养的具体目标。例如:图书角、美工角 、音乐角等,让幼儿合作分发餐具、课堂用品等;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互相帮助穿脱衣服、系扣子等。 (二) 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会交往,提高其交往合作能力。 1、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活动。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不怕生,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的特点,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会尽可能地取自己所需,易于同伴发生冲突,因此在中班我主要设计一些让幼儿在活动中尝试与同伴合作,学习合作的方法,从而习得交往的技能,如游戏《请你接着摆》。 2、 通过自带玩具学习交往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规定每周两天让幼儿自带心爱的玩具上幼儿园,并在集体面前把玩具的性能和玩法介绍给同伴。 3、 通过节日活动增加交往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4、 幼儿互相活动“大带小”制度。 为了扩大幼儿互相活动的范围,促进幼儿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我还在大班建立了“大带小”活动制度。活动一般为1—2周进行一次,每次选出四至五名幼儿到小班去,内容让幼儿自定。可以是为小班幼儿表演节目,也可以带小班幼儿做游戏。 在游戏交往中对孩子们的争执,教师不要充当“裁判”,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从中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从而获得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 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 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玩,但是,在玩的过程中总免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有时是愉快的结束,有时是不愉快的结束。作为教师,不能习惯性的去注意幼儿之间的消极社会行为,而要更多的注意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例如:教大规模的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构造游戏“快乐的动物园”、“帮帮小动物”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合作完成的美丽图画和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的任何说教。 四、其他教育 (一)通过活动内容进行个别教育、分组教育、集体教育 “娃娃家”中有丰富的指导内容,如“三口之家”、“娃娃生病了”、“爸爸妈妈不在家”、“闹鬼了”、“送娃娃去上学”等活动,有机地教会幼儿尊老爱幼的品质。 (二)在矛盾冲突中进行个别教育、分组教育、集体教育 当娃娃家中有两个妈妈怎么办?让幼儿全家来决定,商量出可用办法,办法有由爸爸选妈妈,有两个妈妈,她们分别带自己的孩子。教会幼儿学会:先自己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再向其他幼儿求助,最后向老师求助。 (三)在模仿活动中进行个别教育、分组教育、集体教育 老师不是从旁引导,而是作为角色进行指导,直接介入,让幼儿学会礼貌待人等等品质。 (四)在跨班级活动中进行个别教育、分组教育、集体教育 多组织一些跨班级的游戏活动,扩大交往范围,让幼儿学会接触社会人。 除此之外,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细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