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教育科研>>幼儿园结题课题>>幼儿交往>>文献资料>>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23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唐文婷    来源:本站原创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从事儿童研究的人都知道,交往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人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感。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生活、学习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交往合作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更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

    一、通过不同途径,形成幼儿的合作意识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以区域游戏为例,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自游戏,因此,在区域游戏中最初更多的是独自一人进行操作,而当几人合用一些玩具时,就会出现矛盾与争执。这时,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通过与幼儿合作的活动来作为幼儿的榜样,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2、创社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教师应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而教育的契机随处可见。如:带孩子到户外散步时,他们经常会对地上爬的蚂蚁产生兴趣,会久久地蹲在那里观看。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看蚂蚁怎样搬动体积大的食物,让他们发现一只蚂蚁无法搬动的食物有许多蚂蚁一起搬动就能搬走了,感受集体的力量。在一次亲子活动拔河比赛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知道要合作,要团结。

    二、利用不同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1、在建构游戏中引导幼儿尝试合作。

    建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对幼儿合作性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小班孩子的建构能力较弱,主要是以单个的物体出现的。在小班下学期,我引导幼儿进行了有主题的建构。在建构房子时,刚开始丫丫一个人搭好了住的房子,在她准备搭建花园的时候,发现积木不够了,她就走到佳佳边上,拿起了两块圆形积木就要走开,佳佳跳了起来:“不行,这个我要的。”丫丫就说:“借我一下,又不要紧”。佳佳说:“你拿去了,我就不能搭出漂亮的房子了。”这时,我以建筑工地老板的身份介入游戏,“如果你们两个人能一起搭建房子,我相信你们的房子会更漂亮的。”佳佳和丫丫想了一下,都说:“好吧。”两人还一起商量要搭“宜家花城”。

    两人用半圆形搭成了门,用直的板铺成了路,小的柱子就当作是树,还在房子的旁边搭建了保安室……在作品展示时,她们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两人开心的笑了,还对我说:“我们下次要搭个更大的。”体验了合作的快乐。

    2、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分工。

    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它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游戏。扮演角色是中班角色游戏的中心环节,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中班期的游戏正是由小班个人单独游戏向小组或集体的多个游戏主题过渡的阶段,游戏中产生了相互交往的需要,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调节,使幼儿学会分工合作。如,有一次,医院里只有徐静雯和钱如意两个人,可要完成四五个医生的工作,怎么办呢?其中能力较强的钱如意说:“我做看病的医生,如果有病人需要挂水,那么,我就把挂水的工具拿到我身边,我帮他挂。”徐静雯忙接着说:“我做配药的医生,如果有病人需要的打针的话,我可以抽空帮他打。”就这样他们两个分工、合作,把医院游戏开得有条不紊。在游戏讲评时,我特地请她们在集体面前重新把两人合作游戏的情景再现了一遍。其他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了他们的合作行为。

    3、在体育游戏中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体育游戏与培养幼儿间的交往合作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在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游戏时间外,还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性游戏。例如体育活动“玩纸球”。我们特意为幼儿提供了只有幼儿人数一半的纸球,发给了他们。另一半幼儿若想得到纸球或想玩纸球的话,就必须要跟其他小朋友商量,如“让我玩一玩,好吗?”“我跟你一起玩,好吗?”有的玩滚纸球,还有的轮流投靶,比赛谁投中的次数多。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三、教给幼儿合作方法,提高合作能力。。

    合作是双向的、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一致的言行才能完成。但在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往往因为双方的兴趣不一致或观点不同等产生矛盾冲突,而幼儿的合作技能又比较缺乏,致使活动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帮助幼儿学习合作技巧、提高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时,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

    1、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在合作中,语言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邀请语“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请你参加我们的游戏,好吗?”“谁愿意和我合作?”……商量语“可以吗?”“还需要什么?”“能借我一下吗?”“换一种方法,好吗?”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孩子们学到了同伴好的合作经验,从而提高了合作技能。
    2、学习分工,学会合作。

    合作的最初阶段幼儿往往并没有具体的分工。常常是各玩各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组织幼儿参观成人的劳动,了解合作中的分工;另一方面,在活动之前引导幼儿围绕活动主题展开讨论,逐步学习分工。如上述在角色游戏中的事例正说明了这一点。让幼儿在讨论、交流中学习怎样与人协商、怎样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明确分工的意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3、协调矛盾,提高技能。
    只要没有危险性,就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处理矛盾与冲突,因为适当的争吵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并最终达到协调的目的。有时,老师也会适时介入,采用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协调矛盾,学会合作。渐渐的孩子们学会了运用猜拳、轮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仔细观察,因势利导。
    由于家庭、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幼儿犹如一本本图书,只有仔细的研读,才会感受到其中的精彩。对于那些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在活动中争强好胜,往往觉得自己能行,拒绝与同伴合作的幼儿。正面教育很难有效,而自我教育及体验失败的方法却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让这类幼儿在无数次体验失败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帮助他们摆脱自我中心,懂得合作的重要意义是切实可行的。而那些一味地听从别人的幼儿从表面上看是最会合作的,其实他们没有主张,活动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不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对于这一部分幼儿,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他们尝试着表达自己的主张,次数多了,他们逐渐感到"我能行"、"我可以",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合作的主动性逐渐由主次型向双主型,最后达到和谐型。

    要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细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游戏,幼儿的一日生活都蕴涵着教育的契机,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合作教育,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通过暗示、表扬、鼓励等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合作、学习合作的方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马杭街道向东约500米 联系电话:13407570630 邮箱:yanchunlinJK@yahoo.com.cn   QQ:302779587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