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教育科研>>幼儿园结题课题>>幼儿习惯>>课题概况>>课题设计方案
    课题设计方案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08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马幼    来源:本站原创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课题设计方案

    武进区马杭中心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一个人的行为、语言都折射出一个人的习惯、修养、内涵。这些品质的体现,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在一个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好的习惯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也容易形成。对于我们来说,对孩子进行养成性教育,是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的,因此,我们要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对幼儿进行养成性教育。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美国作家杰克·霍吉说:“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原来,命运的基石就是养成习惯的行为。他把“习惯”比喻为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人生的方向盘。作为对教育起着决定作用的家庭、社会、幼儿园,应从小就注意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通过正确引导,使他们符合新型交际人才的要求,所以幼儿园、家庭、社会理所当然地成为让孩子学习好习惯的场所。

    本园现有500多名幼儿,其中本地儿童占40%,外地流动儿童占6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本地家长对于幼儿比较溺爱,因此养成了幼儿任性等不良习惯。而外地幼儿由于受到家长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的影响,存在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从我们的调查观察可以看出,孩子的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良习惯,于是我们设想尝试研究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二、理性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理论分析

    在最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

    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

    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三是指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

    四是指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而且,当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打破了。

    五是指一条“心灵路径”。我们的行动已经在这条路上旅行多时,每经过它一次,就会使这条路更深一点。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生活、学习、交往中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人际交往习惯。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分析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各种因素,探索如何使幼儿园、家庭、社区形成合力,获得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2、通过研究实践,增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识,使他们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从而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研究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及教科研能力,并以此来推动我园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

    (三)研究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主课题覆盖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年级、各学科,每位教师都可结合自身专长和工作实际,选择确立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形成研究的系统性。
      2、主体性原则:幼儿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关心、爱护、帮助幼儿,引导他们形成良的好行为习惯。
      3、差异性原则: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要注意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幼儿间存在着个性差异,研究者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类型,加强扬其长补短的训练,以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4、整体性原则: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又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的研究,也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5、时代性原则:对于幼儿习惯的培养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研究内容

    综上研究目标,本课题着重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当前幼儿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主要是调查分析小、中、大班幼儿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习惯。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幼儿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因素,搜集整理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素材,并进而建立从小班到大班活动材料系列。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的研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对教师来讲,也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渗透的教育目标,对孩子来讲,也就是在一日活动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与家庭紧密联系,开展系列活动,这一目标必须着眼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这一目标必须全面、具体,就一系列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

    3.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策略。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1)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日常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人格的主阵地。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从偏重于灌输知识转变为传授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活动。特别是在语言、社会、科学等教学活动中,既要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严格要求,又要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在孩子主动求知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渗透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要注重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上课能专注,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按要求进行操作等,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和氛围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促进作用。在校园环境布置、硬件设施等方面,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同时,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感、知识、技能、能力融于一体的儿童文化活动,使孩子在娱乐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生活中求知。

    (4)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一方面,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家庭教育讲座、家园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5)加强个体指导,帮助孩子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由于个性心理、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在各个习惯的形成上也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了解最新教育研究动态,了解幼儿生活、学习、行为习惯的发展状况;正确理解“习惯”的含义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从而用正确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2、观察研究

    通过对自然情况和教师有意创设的情景下幼儿习惯的观察,了解幼儿的习惯行为。

    3、行动研究

    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修正方案、调整目标,使研究工作具有成效。

    4、个案分析

    具体分析个别幼儿的行为习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及时找到教育引导策略解决问题。

    五、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0.1——2010.2)

    做好实验前的调查收集工作,撰写课题设计方案,明确人员分工等。

    2、理论研究阶段:(2010.3——2010.6)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阅读理课题设计方案,寻找适合的研究方法。

    3、行动研究阶段:(2010.7——2011.12)

    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开展经验交流,做好阶段小结,准备中期评估,并归档整理。

    4、分析总结阶段(2012.1——2012.12)

    汇总分析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研究人员

    组 长: 贺 静

    副 组 长: 唐文婷

    主要成员: 吴紫娟 王 洁 顾丹莉

    课题组成员:全体教师

    七、附参考文献:

    1、《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丛书孙云晓著

    2、《儿童心理之研究》陈鹤琴著

    3、《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皮亚杰著

    4、《社会学习与模仿》班杜拉著

    5、《心理学概论》潘菽著

    6、《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马杭街道向东约500米 联系电话:13407570630 邮箱:yanchunlinJK@yahoo.com.cn   QQ:302779587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