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同伴交往情境 培养中班幼儿礼仪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幼儿园中礼仪教育实效性差的发展现状,从同伴交往情境入手,在培养中班幼儿交往礼仪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方法,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受启发、明道理,在体验中促内化、见行为,最终形成稳定的礼仪习惯,为他们从小“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关键词:同伴交往情境 礼仪
一、问题的提出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幼儿园中,也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来。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发现礼仪教育中存在重形式、实效性差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刚生入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中更多表现出胆怯、退缩,或因矛盾冲突而埋怨告状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今天,我们从幼儿同伴交往情境入手,来探索适合中班幼儿礼仪教育方法的途径。
二、影响幼儿礼仪交往的因素
1、传统礼仪教育重视不够。
我们在否定传统弊端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传统的美德。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例如不懂尊重父母、长辈,与人交往不懂谦让、不讲礼貌,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等,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品性。幼儿对文明礼仪知识知之甚少,礼仪认知与行为相脱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行为的熏染,另一方面是接受礼仪教育不够。
2、家庭礼仪教育方面相对薄弱。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在开展家庭教育中,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 “孔融四岁,能让梨”的礼仪经典成为历史美谈。更有甚者,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思想道德教育不经常开展,礼仪更是无所谓。部分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礼仪修养的提高。
3、礼仪教育与幼儿生理特征脱节
刚生入中班幼儿,他们积累的还是小班自娱自乐的游戏体验,伴随生理的日益成熟,渴望与伙伴交往游戏的欲望逐渐强烈。但是由于教师和家长的礼仪教育没有跟进,幼儿对基本礼仪经验和交往技能的欠缺,导致了在生活中不知道怎样待人接物,害怕吃苦,不爱劳动,自私心较重,对物质生活过高的奢求等问题。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礼仪培养
情感——认识——实践是幼儿良好礼仪习惯形成所必经的三个环节,也是幼儿礼仪习惯形成的动力因素;在这三个环节中,幼儿的礼仪情感、礼仪认知、礼仪行为在反复积累中得到内化;最终形成幼儿稳定的、良好的礼仪习惯。依据这个规律,我们把创设同伴情境背景下的同伴交往礼仪培养的实施划分为礼仪元素提示、礼仪实践尝试、礼仪回忆交流三个步骤。
(一)礼仪元素提示
适宜的同伴交往情境是引发幼儿交往行为的“基石”,道德情感的激发是幼儿形成良好礼仪习惯的重要动力因素。在设置情境游戏开始前,教师有计划地制定礼仪阶段性目标,创设适宜的交往情境,投放引发幼儿良好交往行为的材料,进行谈话性目标渗透。
1、适宜交往的情境创设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则可以调动幼儿内在学习动机,让幼儿变被动服从为主动学习。例如,我们从幼儿实际出发,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创设丰富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情景,以便于幼儿之间既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能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专注地投入游戏活动。其次,在材料的投放上,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投放能引发幼儿积极交往的物质中介(现有材料、半成品或废旧材料等),作为连接幼儿想象和现实的桥梁。如美工区里多提供牙膏盒、卷纸筒等废旧材料,幼儿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组合,制作出很有创意的手工作品。
2、导向礼仪元素的目标渗透
我们将同伴交往的礼仪元素目标分阶段地纳入情境游戏的活动目标之中,并以话题板块的形式在游戏开展前自然渗透。如在以“懂礼貌、会表达”为目标元素的实施阶段,我们组织幼儿讨论:“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该怎么说?”“想和同伴一起玩又该怎么说?”通过这些话题的讨论,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运用礼貌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征求别人的意见,寻求合作伙伴。同时,我们将话题讨论结果以简图的形式表现在“礼仪提示墙”上,如画个笑脸表示见到同伴主动打招呼或“微笑服务”。由幼儿自己设计的一看就懂的图示,向幼儿提供了直接、具体的交往策略,在情境游戏的过程中将更好地引导幼儿交往行为的礼仪化。
(二)礼仪实践尝试
根据礼仪元素提示的规范指向,我们引导幼儿将其迁移运用到情境创设游戏的同伴交往中,学习同伴礼仪交往的技能,解决同伴交往的冲突,巩固和内化同伴交往的礼仪品质。
1、适时传授,习得技能
根据皮亚杰对知识的分类,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属于社会知识,它不同于物理知识和逻辑数理知识。后者是通过幼儿的反省抽象从内部构建的,而前者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授、模仿学习获得的,是外部的。因而文明交往礼仪的获得应强调成人教给相应的交往适应技能以及拥有相应的交往机会和经验。
(1)学会尊重,体验分享
我们从礼貌语言和文明行为入手,在“做”上对幼儿进行尊重他人权利,尊重他人情感的教育。通过谈话讨论、情境表演、游戏等方法教给幼儿一定的文明礼貌用语:如:见到同伴主动打招呼“你好”、 “有空来我家玩”;协商语言:“给我看好吗?”抱歉语言:“对不起”等。通过分享活动,如把好玩的玩具,好吃的食物、好看的图书、可爱的小宠物与同伴共同分享,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交换能力和拒绝能力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在同伴礼仪教育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2)移情训练,角色扮演
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礼仪,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的能力,这就是移情。我们根据相应的礼仪元素目标,定期带孩子参观与活动内容相关的社会环境,了解不同角色的社会行为规范,设立相应的角色游戏情境。在活动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引导幼儿置身于情境中,体验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和他们正体验的情绪,并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转化而带来积极的行动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交往技能。如:怎样礼貌接待客人、怎样请求别人帮助,怎样礼貌地与人商量等等。
2、解决冲突,拓展技巧
伴随着中班交往活动的深入,幼儿间的矛盾冲突也会日益凸显。如何运用交往礼仪解决同伴冲突,使幼儿的礼仪认知在冲突中得到较好的运用,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游戏现场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调整,我们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
(1)耐心观察,自行解决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孩子间的有些冲突来得快,去得也快,孩子们在争执过后,很快就又高高兴兴地一起玩耍了。因此,当孩子们发生冲突后,教师要学会忍耐,尽量不充当“裁决者”,不要急着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出现相互伤害的情况,教师应静观其变,让孩子在争吵过程中相互辩驳、协商、谈判,从而慢慢学会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在矛盾中学会交往。
(2)适时介入,问题激活
冲突中,幼儿往往都有自己的理论,当他们争执不下、互不妥协时,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不干扰幼儿自主决定的前提下,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以恰当的问题激活幼儿的思维,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和自己的理论去思考和决策,克服自己心中的欲望,最终解决问题。
(3)共同合作,人人平等
有些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比较严重,不接纳同伴的任何意见与建议。这时给孩子一个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鼓励他们互相协商、互相配合,让合作的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合作是成功的基础。幼儿在平等地同伴交往中,会逐渐改变自己的交往策略,在礼仪交往中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学会了愉快地与同伴合作。
(三)礼仪回忆交流
在访谈中,幼儿会自然地回忆自己在游戏中碰到的矛盾与困惑,这时很多孩子就会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辩解可行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在下次游戏中实践和应用。有时,我们也会把发生在游戏中的交往问题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再现,请幼儿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情景过程,对情景过程进行剖析。所不同的是扮演者都巧妙地运用了自己认同的交往礼仪对策,当然就得到了成功的结果。
总之,通过学习同伴礼仪,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中,在自然、真实、直观的冲突交往情景中,变得“懂礼貌、会合作、同分享、守规则”,学会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如何与同伴共存、共同发展,养成待人处事的良好态度,增强了交往的能力,提高了交往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唐志华,幼儿教师礼仪基础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江美玲,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