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文明交往的环境,培养文明交往的能力
——浅谈中班幼儿文明交往能力的培养
武进区马杭中心幼儿园 吴紫娟
大家都知道,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在学龄前期,与其教给幼儿过多知识性的东西,不如先培养好幼儿的习惯。在幼儿期,自主性已经开始发展,独立活动能力增强,肢体活动趋向随意、准确、灵活,是学习各种技能、形成各种习惯的好时机。这时,如果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不注意对幼儿有关行为进行控制、调整及必要的指导,则完全可能使孩子养成许多不良恶习。事实证明,坏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要纠正一个坏习惯远比形成一个好习惯要艰难得多。
在众多良好行为习惯中,交往能力是适应社会的表现,孩子是否善于同别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缘如何,对他以后的学习和人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美国加洲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哈特教授研究表明,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智商较高,往往比较聪明活泼,不仅容易与人相处得融洽,而且可以从他人那里学得更广阔的知识。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习惯。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小班经过了培养他们的生活行为能力后,在中班就重点培养交往能力的习惯,所以我经过学期初制定如何培养交往能力培养的计划,根据计划实施活动,并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了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有利用孩子的交往能力的习惯培养。下面我就粗浅的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做法与观点。
一、感受爱意促使孩子文明交往
教师爱孩子,是让孩子感受爱、学习表达爱的第一步。也是文明行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怎样去爱孩子?又怎样从促进孩子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角度去理解“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良好情感在整个心理、行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阐述。因为只有幼儿对教师、对亲人有密切的接触和亲切的感情,才能乐意接受教育并养成良好行为;同时,幼儿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情感后,才会以相应的关心、友善的方式去表达他对周围人的爱,这一点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很深。
1、电话问候生病的小朋友。当早上点名发现某小朋友没有来,因为生病了,我就在晨谈活动中对孩子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孩子们强烈感受到要打个电话进行问候,于是拨通电话后,全班孩子在电话问候中体验了关爱的情感,同时又让小朋友们学会了怎样用文明的语言进行电话联系,使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又多了一个途径。
2、微笑问候进行情感交流。每天孩子来园时,我都会积极主动地与幼儿、家长进行微笑打招呼,摸摸孩子的头,问问家长孩子早饭吃饱了吗等等,在游戏中,我也会与不太愿意交流的孩子谈谈他喜欢的亲人、玩具、衣服和高兴的事情,从而逐步培养孩子愿意和老师交流,加强用语言交往的能力。通过与孩子和家长情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孩子感觉安全,让家长感觉放心。同时也引导孩子用文明语言对家长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打招呼,为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北京市特级幼儿教师沈心燕说得好:“感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又特别具体,具体到你给孩子的每个眼神,你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这些都会在孩子心灵中留下烙印,孩子会在相应的场合用相应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从而在心中慢慢用这种充满爱的行为运用到平时的交往活动中。
二、创设环境促使孩子喜欢交往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我们也努力以此作为交往教育的重要原则。
1、创设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
没有对幼儿的尊重就没有爱,也就更谈不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切人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努力通过以下做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幼儿平等交朋友,赏识每个幼儿,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蹲下来和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与幼儿进行个别交流;在教育活动后,师生间相互说“谢谢”“不用谢”;见面时教师主动问候……久而久之,幼儿见到教师或客人自然会亲切热情地问好,改变了过去在教师示意下的集体问早问好的习惯。活动中,教师用游戏本身的纪律规则对幼儿进行约束,处在客观位置上实施奖励与惩罚,并给幼儿讲清楚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决不当众批评幼儿、惩罚幼儿,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2、创设交往活动的实践机会。
(1)同伴交往创设交往的机会。这学期我们全体中班幼儿共同开展了快乐对对碰、交往新朋友——中班幼儿体验交往活动。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在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中,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下,在我园的大操场上,中班7个班级的小朋友们分别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图书,各班在老师有序的组织下,孩子们向新认识的朋友介绍着自己的玩具,交流着自己的名字和班级,在交换玩具或图书后,孩子们两两拉手或三个一起,通过玩玩具、看图书、跳欢乐舞,欢乐与笑声回荡在马幼的操场上空,孩子们体验着交往新朋友的快乐。
对孩子而言,交朋友是件令人激动的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交朋友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当儿童长到一定年龄时,周围群体的力量会慢慢超过家庭的影响力,而占据主导地位。这个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许多项研究显示:若幼儿时期缺乏友伴或者被同伴拒绝,不仅会造成情绪上的伤害,出现害羞、恐惧、自卑等等的不良心理症状,也会影响其日后性格的发展。
活动扩展了孩子们交往的范围,给予孩子们交往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本次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而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因此我们尽量提供一些交往的机会,来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让他们在各种交流、交往活动中体验交朋友的乐趣。
在操场上,当孩子们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在寻找交换的朋友时,眼睛里有的流露出陌生,有的是迟疑,有的是不知所措,虽然在班级里已经进行了社会活动:玩具交换日的教学活动,但班级里交换玩具的孩子都是平时熟悉的小朋友,而对于其他班级来说就是陌生的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小心翼翼地和其他班的小朋友用语言开始试着交流,不一会儿,有几对小朋友已经交换玩具成功,在一起玩玩具交流起来了,在他们的影响下,老师的协助下,其他的孩子们也开始进行找到了朋友,他们一起交流着自己的班级、名字,自己喜欢的玩具,很快大家就玩在了一起,通过半个多小时的交流,孩子们手拉手在音乐声中跳起了欢乐舞。
孩子们把朋友的玩具带回家,玩具上有朋友的名字、联系电话,也许通过这短短的半个多小时,孩子们回家开始用笔画画我的新朋友,和爸爸妈妈讲讲新朋友的情况,说不定还会打电话联系,想要交往的心理在孩子们的心中滋生起来。
第二天,很多孩子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新朋友叫什么,从交来的画画我的新朋友,说说我的心里话里,也体验到了了孩子们交往的快乐。从家长的交谈中也听到了孩子们回家后跟爸爸妈妈的交流情况,说明活动的确促进孩子们的一些交往方式,也体验到交往新朋友的快乐。
(2)亲子交往感受交往的爱意。在交往中,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各班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交往活动,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家长与家长之间、孩子与其他家长之间的交往,如中1班开展的“与爱同行,情暖三月,快乐你我”的亲子活动,通过幼儿、家长节目、游戏的表演,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快乐的意义,学会爱与被爱,学会感激,才是让幼儿真正学会生活,在他们童年的记忆中留下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也让家长们感受到爱的教育存在的价值,更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与家长之间的亲密交往带来的快乐。中五班、中七班开展的“庆三八齐感恩”亲子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妈妈的辛苦劳动,感受她们对自己的爱,懂得热爱、尊重她们,回报她们的辛苦付出,通过语言的交流更促进孩子们与妈妈之间的交往与分享。中4班开展的“寻找身边的科学”亲子活动,通过亲子动手制作,了解了一些科学的现象,让小朋友们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兴趣,在动作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快乐。其他班级也通过各类亲子活动,增加了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让小朋友们通过活动得到更多的知识、能力与交往的锻炼。
(3)社会交往促进交往的能力。带幼儿走入社会,更多地了解周围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会与各种人交往。在过重阳节的时候,我们把社区里的爷爷奶奶请到幼儿园里欢度节日,请孩子们向客人们表演节目、赠送自己制作的礼物,学习待客的礼仪。过圣诞节时,教师带着幼儿到临近的幼儿园做客,为他们唱圣诞歌,练习如何做客人。我们还与特殊幼儿园进行联谊,进行爱心捐赠的活动,孩子们把自己的玩具、图书等物品摆在园里通过爱心义卖活动,所得的钱款与特殊幼儿园进行联谊,孩子们互赠礼物、节目表演,对于一些能力弱的孩子的表演活动,我们设计了基本的行为程序—抬头,挺胸,自然摆臂向前走,转身,行鞠躬礼,面向观众说:“我给大家唱一首歌(或表演一个小节目)。”然后,幼儿大胆、大声地唱歌或朗诵,表演完毕,致谢行礼,转身,走回原处。让这些孩子也得到大胆表现自我,敢于并促进了与其他幼儿园小朋友们之间的交往。
我想通过创设这些实实在在的促进交往的活动,让孩子真正的去跨出交往的那一小步,去说出交往的那一句话,去感受交往所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三、家园互动分享孩子交往空间
在交往的过程中同时能让孩子感受到分享、互助、合作的快乐。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也会因为交往而进行体验、感知,从而拥有。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幼儿把家里带来的玩具自行投放到活动区大家玩或相互交换着玩。有的家长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交往能力,支持孩子把家里的玩具借给自己的好朋友带回家里玩。渐渐地,就近的家长彼此之间也成了好朋友、好邻居,回家后孩子们互相串门,一起表演,共同完成一件自制玩具,再带回幼儿园。有时,几个孩子在家里一起玩游戏,家长相互交流教子方法。家园、师幼在积极的交往中共同获得了发展。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空间,交往是必要的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方式。孩子从一出生就有一种天然的交往意识。有的以动作表示,但更多的以语言交流为多,我们应当给与他们足够的交往机会和空间,让他们与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接触交流,让胆小、怕事、害羞变得胆大、心细、活泼,真正地让他们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因为人要在社会中生活,所以特别重要的是要懂得与别人很好相处。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对待他所接触的人们,他将取得成功;假如不能,那就会有相反的结果。”这些教诲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朝着陈老指出的方向努力,以幼儿的现实问题为起点,从幼儿接触的人和事人手,培养幼儿的良好交往行为和习惯,培养让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在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今天,我们要努力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选择策略,为每个幼儿的幸福成长创设理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