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实例一:某孩子喜欢另一个孩子手中的玩具,他会不声不响,伸手便抢,被抢的孩子则哇哇大哭。实例二: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第二天便拖着父母或爷爷奶奶来园告状,自己则缩在一边,一言不发。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都发生在聪明伶俐的独生子女身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孩子的交往能力低下,不会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有的缺乏主见,凡事依赖于别人……而缺乏交往能力的孩子是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的。
上述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好吃的东西一个人独自享受,好玩的东西不愿与人分享,凡事都要别人“谦让”…...这种不良习惯使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往往产生“人人为我”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倾向和要求与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平等合作”等原则形成冲突, 长此以往,将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交中受到挫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社会交往技能。”3—6岁的幼儿开始经历从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变迁,从家庭中有限的人际交往活动转向更广泛的与外界事物和人的社会性接触之中。因此,作为对教育起决定作用的家庭、社会、学校应从小就注意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通过正确引导,使他们符合新型交际人才的要求。所以幼儿园、家庭、社会理所当然地成为让孩子学会交往的场所,究竟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呢?
一、给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1、抓住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
孩子们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发展的。在学科教学为主体的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科教育活动的不同特点,努力安排各种类型的交往活动。如语言活动中相互讨论,表演故事,科学活动中的小组观察、合作实验,数学活动中的材料的交换使用,音乐活动中的对唱、合唱、结伴跳舞、集体舞,美术活动中的合作作画,社会活动中的情境表演、道德实践等等,都是很好的交往活动,幼儿在交往中加深感受、强化体验、发展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为幼儿营造一个师生融洽和同伴友爱的氛围。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在生活中,我们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我们开展了“玩具王国”,“玩具车俱乐部”,“我有玩具大家玩”,等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进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
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体育活动时,胆小的晴晴很想加入到传球游戏中去,可不知怎样参加,就呆呆地站在一旁看着,这时我走过去,告诉晴晴:“我们一起去玩,咱们得想个更新的玩法,好吗?”晴晴高兴地点头,在我的带动下,晴晴想出了新的传球方法,小朋友们也和他愉快地开始了新的一轮游戏。这种活动方式,综合培养了孩子慷慨大方、乐于与同伴分享、勇敢战胜困难、开朗的良好性格。总之,在平时,我们能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当需要帮助时,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当有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反馈机制。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提高幼儿的交往行为方式
1、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与别人交往。
幼儿和周围或其他幼儿的交往活动,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促进言语发展,幼儿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学会说本民族语言。交往激发了幼儿说话的积极性,也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模仿榜样。幼儿在交往同时逐渐分清语言、积累词汇、掌握表达自己愿望的方式。年龄长大时,幼儿的言语也因在交往中受到锻炼而日益发展完善。所以,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注重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委托幼儿去办事传话,鼓励幼儿主动说话,和周围的人交谈。比如我们把“每天与家长、老师、小伙伴说一句悄悄话”作为任务交给幼儿。一句话事小,却从此培养了孩子大胆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2、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加深体验,进行交往语言的迁移。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已习得一些交往语言,老师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我们利用午睡室、走廊等有限的空间,开辟符合幼儿特点和需要的游戏区角,并在每个区角提供有利于交往的材料,如电话机、小乐器等,以及需要相互合作的半成品和废旧材料等,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增加交往的机会,提高交往的技能。在提供材料时,根据幼儿交往需要、季节变换等随时调整和更换,使幼儿的交往需要得到满足。如“娃娃家”“爸爸”出门想和家人取得联系,需要一只手机,“商店”柜台上便有了“手机专卖”,“菜场”游戏中则根据不同季节的变换,出现了符合季节特征的各种蔬菜,如夏天有西瓜、南瓜,秋天有石榴、柿子等,使幼儿通过这些材料的变化产生与人交往的愿望。
3、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培养和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需要鼓励和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勇气和兴趣。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蕴藏着锻炼及增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契机,不善言谈的雨雨带来了一本影集,课间活动时,老师不失时机地介绍给幼儿,一下子小朋友争先观看,羡慕地向雨雨问这问那,雨雨显得很激动,开始滔滔不绝地向小朋友介绍起照片上的事。日常交往中,我们还经常有意识运用常用的交往语言与幼儿打交道,使幼儿在无意识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及时根据情况,引导幼儿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4、促进幼儿与周围人的交往活动,让积极情感贯穿孩子交往活动的始终。
交往技能的培养应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如:在开展《谢谢叔叔、阿姨》活动时,鼓励幼儿同园内其他工作人员主动接触;支持幼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世纪广场、消防队等场所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给幼儿提供积极表达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发挥各种环境的综合功能,使幼儿从中提高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逐步从个体化向社会化发展。
三、注意交往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1、社会问题导致幼儿形成个性差异。
我国的经济近几年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单元式住房已成为居室主流,在这些住房内住着的孩子们常因为都是独生子女,形成了“1>4+2”的模式,1即1个孩子、4即4位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即2位大人:爸爸妈妈。孩子们失去了与兄弟、姐妹、伙伴们的交往、互动经验,拥有的常是老一辈所给予的溺爱、呵护,因而生活的空间常常是唯我独尊,没有冲突的环境,这种环境造成了许多孩子任性、霸道、自私、怯懦、不合群等个性。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也就没有互相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
2、个性差异造成幼儿形成交往冲突。
这个社会问题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便造成了许许多多幼儿间的冲突。比如:搭积木时,自已的设计观点招到同伴的反对,甚至自己搭建的物体被意见不一致的同伴推倒,这时造成了心理冲突,使自己或发泄愤怒或压抑颓丧;一起玩时,有的小朋友不遵守活动的基本规则,随意欺负人或抢占材料玩具而发生争执;不愿意和同伴交往,怯懦、不合群、封闭自我,使其余幼儿感到索然无味……幼儿由于没有解决冲突的经验,冲突便更容易升级。这些冲突如果不注意及时疏导解决,对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因而教师要对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屡见不鲜的种种冲突给予理解,进行细致地观察、调查、了解,加以区分地解决,使孩子能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3、年龄差异特点促成幼儿产生交往冲突
3至6岁的孩子活泼好动,自我中心化强,具有较强烈的自尊心,认知和行为常常脱节,比较情绪化,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差,易冲动,这样的年龄特点使孩子们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
针对这些孩子的个性,我们都应该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细心的引导,并且在引导孩子交往时应面向全体,加强个别指导,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抓住教育契机,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
四、加强家园、社会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家长与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做有心人,共同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的机会,耐心的指导,重视家园同步教育。家长应注重身教,与孩子民主、平等的交往,不施行以暴制暴的粗鲁教育,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家长还应该营造爱意浓浓的家庭,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加强亲情联系,不让孩子看暴力情节的电视录像,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陶冶、生活;此外,家长在处理自己孩子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时,不偏袒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正确地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在家园合作中,处理冲突与友好合作交往的能力发展效果显著。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幼儿表率。幼儿的模仿性特强,因此,教师们之间应建立真诚、友好、平等、互助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幼儿在观看、模仿成人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在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家长工作,通过家长学校、家园联系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家园配合。要求家长在家中创设良好的交往氛围,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在外认真工作,团结同事,在家要与邻里和睦相处,要调节好家庭的气氛,婆媳互敬互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人为善”的交往思想,从而指导他们的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愿我们共同努力,重视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孩子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21世纪的宠儿。